这是中国输不起的领域

机床向来被誉为工业母机,是制造机器的机器,其重要性毋庸置疑

机床是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生产基础,大到国防武器、航空航天、航母、舰船的关键零部件,小到手表、齿轮、各类精密仪器等,制造业无论哪个领域都无法脱离机床

二零一三年,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跃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,它的名字叫做沈阳机床

二零零一年,中国加入世贸,制造业井喷,机床需求暴涨,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,一路高歌猛进,快速扩张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

在二零一二年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,审计意义一百八十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世界第一

但这样的成就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

二零一八年沈阳机床负债两百零二亿,负债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二六

二零一九年再度巨亏五十亿元的沈阳机床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

趁机跌宕的命运只是中国机床业沉浮的一个缩影

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却依然难言自主

新中国成立时,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

一五期间,中国构建起由十八家重点国企、八家科研院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

改革开放后,国门大开,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、德、美的数控技术,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

这些重点国企纷纷和外企合作,学习国外先进技术,让他们的实力一度暴涨

但可惜

就是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

二零零一年以后,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,行业总产值暴涨十倍,但大部分机床国企已毫无存在感,只有沈阳机床、大连机床、济南第二机床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,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

二零零八年,沈阳机床、大连机床在世界十大机床企业中分别位列第八和第十,济南第二机床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的制造商之一,让中国大型汽车的冲压产线闯入了福特、日产、雪铁龙的制造车间

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,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,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

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,转眼成为衰落

最快的反面典型,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衰败

数据显示,二零一九年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亏损占百分之十五点一,二零二零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一

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,老大婶机、老二、大连机床破产重整,老三秦川机床亏得一塌糊涂,股票披星戴帽

在最新的全球前十机床企业的排行榜上,你看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

作为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、第一大消费国,中国机床业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呢?首先是技术的落后,而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技术研发路线的摇摆

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

和汽车等行业一样,中国机床也曾试图走出

桥市场换技术的研发之路,并且有过内外合作的甜蜜期,但最终都失败于国外的技术封锁

以沈阳机床为例,一九九九年,沈机集团开始引进意大利菲迪亚公司的高速铣削技术,进而合资沈阳菲迪亚,但却拿不到核心技术

二零零五年趁机买下德国西斯,以为技术到手,没想到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溢,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

二零零七年审计打算用六千万欧元买下一套数控系统源代码,但专家一论证,借助药物年产业化在五年,等到那时技术都过时了

但话说回来,美日的技术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在明知技术买走后会被低价竞争的情况下,换作是中国自己

会愿意卖出这项技术吗?技术引进走不通,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,自主研发

然而这条路也不顺畅

一方面,大量中小民营机床企业聚集在山东滕州、浙江玉环等地,陷入低端混战;另一方面,企图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型企业投入巨资,研发成功后产生不了利润,陷入越创新越破产的困局

首先,核心技术缺失是外因,而内因是经营体制未能匹配市场竞争的要求,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

机床业是高技术门槛,强调专业分工,而且需要长期积累

日本发那科、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力量聚焦做单一领域的冠军

而中国机床企业但凡有了一定的成绩,就会走着

贪大求快的道路,沈阳机床、大连机床都是因此走路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

比如沈阳机床曾砸十多亿打造出号称世界上第一款智能化、互联化的I五数控系统,并在I五推出后推出I五数控机床

时任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甚至提出要把埃武锻造成机床业的苹果,肩负机床业商业模式的宏图,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步子迈得太大

二零一六年年初,I五已获得一万台超级订单,但当年沈阳机床却巨亏十四亿元

几年下来,I五数控机床市占率并不高,预想生态也远为达成

截至二零一九年上半年,原计划的六万台I五数控机床市场存量仅二点五万台

其中一半以上进驻到与政府合作建立

五G制造股东,而三个基本成熟的制造股开机率仅百分之三十

趁机失败的原因集中于两点,一方面,为了快速占领市场,审计地下以租代售的策略,结果导致入不敷出,而且审计还长期短债长投,搞研发与扩张

即使在二零一七年趁机实施了九十二点五亿的债转股,依然难减,现金流枯竭和债务爆雷

再是机床的可靠性相对较低,这种问题在I五推出早期甚为突出

一位审计研发团队人员表示,最严重的问题是机床撞刀,也就是刀具在切削过程中轨迹发生错误,正在加工的零件从机身飞了出来

有业内人士透露,中国机床的可靠性一直被业界诟病,成为质量最大的软肋

其根本原因是来自

中国缺乏对于基础机理的研究,对机床特性的工程数据库积累不足,工程化经验不足,也没有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撑,这是中国机床界的一个重大缺陷

与之对应的,在有着丰富设计与制造经验的德国机床界,一直有来自大学院所各种实验的大力支撑

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机床所曾对几十台机床进行一一测试,每台机床测点两百多个,形成德国机床设计的内部指南

然而中国机床产业对刚性、频率等事关质量要害的关键参数,基本都是凭着经验办事,设计理念基本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水平

而且即使知道哪些参数重要,也缺乏计量检测的方法

这让近十年蹒跚不前的机床界还出现了自我收缩的内卷

有人因此大声疾呼,国家应该赶紧救救机床业,毕竟这是一个制造大国输不起的领域

实际上中国的扶持政策早就开始了

一九九九年,国内对数控机床增值税实施先征后返,历时十年之久

二零零九年,科技部、工信部启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

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,财政部背景,注册资本一千四百七十二亿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

这个制造业大基金是以市场化的强力方式助力制造业的关键突破,并且重点调研了多家机床企业,但是结果呢我们都看到了

所以光输血没有用,中国机床企业需要更多的市场认可,最需要自己去争取,否则

再怎么扶持都没用

虽然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在重点领域已能自主生产,但因为稳定性、品牌形象等诸多因素,依然让中国自主的高端数控机床被排除在部分市场之外,包括本土企业也都更倾向于购买外资产品

这一切看上去像是机床行业的不争气,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性短板

像轴承、螺钉不耐磨,背后是冶金技术不过关,数控系统不好用,背后是软件算法不精深

高端机床的专用芯片,国产的集成低、功耗大、价格贵,也是半导体行业的锅

所以真正破解机床业的关键痛点,其实是需要中国制造整体的涅盘重生

平均分 / 5. 计票:

亲,给视频评个分吧~

0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这是中国输不起的领域
返回顶部

显示

忘记密码?

显示

显示

获取验证码

Close